云南有机产品认证 云南红河州有机产品认证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 2021-08-23 22:27 点击:
云南有机产品认证 云南红河州有机产品认证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有机认证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加强有机产品认证工作,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型、差异化竞争,既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消费品质量,又可通过“拉高线”带动产业和消费升级,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有机认证,是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最佳“信用证”,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厚植新发展优势的优选路径。
云南作为农业大省,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目标,红河州也明确了“把红河州建成云南绿色发展的增长极”的目标。针对红河有机产品认证情况,本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就破解现存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工作思路。
一、有机产品认证发展现状
(一)有机产品认证概况
截至2020年,红河州共有47家企业获得了中国标准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60 张(包括有机认证证书32 张、有机转换认证认书 28 张),与文山州并列全省第九位。其中:蒙自地区作为州府所在地,市场较为活跃,依托“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开展,有机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有机证书数量占全州有机证书总数的23%。而元阳地区注重稻鱼鸭有机种养循环模式,当前有机证书数在南部地区居首位。从2018年打造“绿色食品牌”至今全州证书数增长较慢,有机种养殖发展不平衡,有机加工类较少,产业链未得到有效延伸,与红河州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与证书数第一的普洱市差距较大。但红河州具有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暖,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立体气候特征显著的自然优势,除少部分县市有工矿企业外,多数县市均以农业生产为主,非常适宜发展有机产业。
(二)不同类型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分布
根据《有机产品目录》,有机产品分为植物类、畜禽类、水产类和加工类四大类。目前红河州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共有植物种植类48 张(其中水果类 27张、鲜茶叶9张、稻谷6张、中草药2张、饲料植物2张、木耳1张、菊花1张);加工类7张(茶叶3张、大米4 张、牛乳1张);畜禽类 3张;水产类1张(图4),植物类产品证书占认证证书总数的80%,其次是加工类,畜禽类和水产类较少。
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规模养殖、中药材“六大产业”,不断提升规模质量效益,但其认证规模与现有规模的占比仅分别为:3.1%、20.9%、0.3%、0.1%、0、0,有机化发展滞后。
(三)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发展趋势
2018年-2020年红河州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由37张增加为60张,虽然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趋势较缓。认证产量由2019年的5万吨增加为2020年的8.4万吨,年产值由33689万元增加为38166万元,有了较大增长。从对部分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企业的调研来看,同类产品的有机产品价格一般为常规产品的2-5倍,也说明了随着公众对有机食品认知度的增加,消费者越来越愿意选择价位更高的有机产品,而企业销售额也在随之增加。
通过对各县市近三年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进行比较,证书数量持续增长的县市有5个:蒙自、红河、屏边、个旧、泸西,其中蒙自增长幅度最大;三年持平的县市有2个:弥勒、开远;数量回落的县市有5个:元阳、绿春、石屏、建水、金平,其中建水、金平证书数量下降为0;三年证书数量均为0的县市有河口。
(四)有机产品认证监督管理工作
州市场监管局负责对获证企业进行证后监管,每年均组织开展省、州级监督抽查,2018-2020年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86.7%、80%、95.7%,对不合格有机产品及时采取措施,约谈认证机构,保障有机产品成为过硬的“绿色食品牌”。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大。2020年,红河州有机产业领域,在新增15家企业的同时,有11家企业到期未续证、6家企业申请注销。究其原因,在于有机产业前期投入较大,收益较慢,需要政府引导,并从资金、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而红河州未出台行之有效的有机产业扶持政策,部分生产者对发展有机产业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坚持,导致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未能延续。对比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居全省第一位的普洱市,其出台的奖励政策更能调动有机生产者的积极性,比如在省政府采取“先证后补”的方式给予获国内外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的茶园一次性奖励的基础上,普洱市市级财政再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对续证证书给予奖励,有效激励了证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二)有机农业种养殖不均衡。有机农业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发展,种养互补,才能形成有机循环链,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当前红河州有机种养殖严重失衡,有机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获证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缺少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未得到有效延伸,目前仅有云南乍甸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从饲料种植、奶牛养殖到乳品加工、销售的全有机产业链。
(三)企业缺乏有机生产技术支撑。有机生产技术及有机投入品的问题,一直是有机产业发展的短板。企业严重缺乏有机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技术无法满足生产的要求。有机生产中使用的投入品在常规农资店很难购买,一旦在生产中遇到病虫害时,无法按照有机生产方式解决。
(四)有机产品未能体现优质优价。经济发达地区对有机产品的需求往往大于欠发达地区,绿色消费理念更加强烈,对有机产品价格影响更大。但由于红河州部分有机认证企业营销方式单一,未能与专业有机产品销售公司和知名大型超市对接,其销售价格与常规产品无异,不能体现有机产品的真正价值。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推介 增强认证意识
发展有机产业主要是理念和接受问题。既要把国际有机农业“健康、生态、公平、关爱”四大原则灌输给消费者和生产者,让有机产品有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土壤;又要多方位、大力度宣传有机理念,让消费者和生产者认识到有机产品是人类对减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保护地球和生命健康的一种贡献,通过开展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进一步提升绿色消费水平。
(二)政府主导推动 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发展有机产业作为打造“绿色食品牌”和“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的首要任务来抓,结合实际出台办法和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整合涉农、科技、生态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制修订有机产业地方标准和操作规范,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集中力量发展有机产业。
(三)强化部门联动 科技赋能产业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申报有机产品认证,组织参加各地有机论坛和全国产供销对接的有机产品展销,根据各地实际开辟有特色的有机农场和生活馆等,把红河有机品牌打出去,形成浓厚的有机销售和消费氛围。积极引进发展有机产业的科技人才,扶持种苗、种畜、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等的科技研发,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推进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有机种养循环模式,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品牌示范引领 创新营销手段
扶持和服务有机企业树品牌、创名牌,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创建各级各类品牌示范区、标准化示范区、出口和有机种养殖生产示范基地等。依托“互联网+”拓宽营销手段,鼓励有市场渠道的有机龙头企业,带领其他中小型企业共同开拓外部有机市场。比如云南晨滇滇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猕猴桃基地是盒马鲜生超市的有机示范基地,与盒马鲜生超市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此为平台,实现红河州有机产品在盒马鲜生超市上架销售,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红河州市场监管局局长 向爱武
中鸿认证服务 www.cnqr.org 1998年至今 ISO认证/企业资质服务 直办非中介 全国接单 远程或就近安排审核
系统集成资质CS/ITSS/CCRC/DCMM认证ISO三体系售后服务/诚信认证,软件CMMI评估,互联网ISO27001/ISO27701/ISO20000认证,食品HACCP/ISO22000/BRC/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汽车16949认证,军工三证,实验室CMA/CNAS/10012,社会责任SA8000/ISO26000,医疗器械13485,知产贯标/能源体系/业务连续性等,产品认证(3C/绿色产品/十环)各类AAA信用评级等等,详见QQ空间。
1.诚聘专兼职审核员(全国),专职咨询老师(成都),专职市场专员 年薪10-35万
2.全国诚招ISO认证代理人(个人级/企业级),转发信息即佣金,免费培训。
3.本年度ISO内审员免费培训开始了,每月免费名额有限,从速预计。